由荷赛金奖《审讯室》谈法制新闻摄影:对话《

2020/09/12

国内外摄影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中贩毒、枪击等题材经常出现,如何解读此类照片,如何拍摄与法制相关的题材,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女摄影家居杨。

中国记者:在第55届荷赛作品中,哪些与法制类题材相关?如何解读?

居杨:本届荷赛肖像类组照一等奖《审讯室》是彰显功力的一组照片,它的画面语言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首先,摄影师如何进入审讯室?据我所知,该摄影师用了7年的努力才获得警官们信任,得到入内拍照的机会。其次,这组照片全部使用被摄者的情绪状态来讲故事。身处密闭的审讯室中,拍摄难点在于这些特殊的被摄者非常敏感,情绪极易被干扰、打断。所以,摄影师要花很长时间等待、寻找、选择,并在关键时点静静地按下快门,而不能采用“连拍式”或“扫射式”。另外,在影像表现上,摄影师将光线、影调、色彩运用得细腻、从容,不着痕迹,被摄者情绪表露自然,足见摄影师对拍摄时机的把握能力。可以想见审讯室里还会有相关的人和物,但摄影师在镜头中做出了取舍,只留下他认为最重要的——人的真实状态,以此体现对人性的解读与关注。

另外,就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吸毒者》而言(图1),被摄者是一名吸毒的性工作者,她全身布满针眼,身体并不美,但摄影师并未用镜头去丑化她,而是采用平和的视角来表现:当事人神态安详自然,保持着尊严,体现了摄影师的人文关怀。

中国记者:拍摄法制类题材,记者经常遇到哪些困难?

居杨:我认为拍摄法制类题材难点有三。

第一,报道题材较难把握。一些法制类题材不属于平时生活常接触的内容,对于采访者而言是陌生领域,甚至带有一定危险性,这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做知识、思想准备和积累。以我拍摄《金三角禁种罂粟纪实》(图2)专题为例,2002年,我第一次进入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采访中国与缅甸、泰国联合开展的扫毒行动后,产生了深入探寻的想法。但怎样才能揭示这不为人知,遥远而特殊的社会形态呢?为此,以后的四年中我查阅了上百万字相关背景资料,还争取机会向有关专家和一线缉毒警察请教,才慢慢对金三角有深入了解。2006年,我终于又得到两次进入金三角的机会,采访只有一名向导、一名司机和一辆吉普车相随。要独自身处战乱不断、鱼龙混杂的密林中,与各路军事首领、毒枭、士兵、烟农、吸毒者面对面采访,此前所掌握的知识素材对我做出判断,完成采访有很大帮助。

第二,展开采访难。法制题材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使他们敏感,戒备心强,大多不愿接受采访,即使接受了采访,也很难在镜头前不受干扰地自然流露。要解决这个难点,我的体会是两个字——“近”和“进”。记者要接“近”他们的生活,然后走“进”他们,这需要真正沉下去寻找那些深层细节和真相,这些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例如拍摄《重刑犯》(图3)时,在看守所那个环境里没有人愿意理我,他们都犯有重罪,刚开始根本不会与你正常交谈。怎么办?我只有以平常心慢慢接近他们,不让拍摄对象觉得你只是用拍照片来“榨取”他们。为做到这一点,刚开始的时候,我放过了一些好照片的拍摄机会,当时手就在快门上,但我考虑到拍摄会扰乱他们,最终还是没拍。后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戒备和敌意减少了,我才慢慢打开采访局面。

第三,影像表现要兼顾真诚和多元化,尽管拍摄这类题材会有很多限制。我在拍摄《重刑犯》时,采访对象不愿意让我拍他们的脸,那我就回避拍摄。拍摄地点的光线很暗,但为不惊扰他们我没有使用闪光灯,只靠窗户透过来的那一缕自然光拍摄。现在回头看,正因为这些“艰难”的拍摄条件,反而使《重刑犯》专题有一种独特的影像语言。在拍摄之初,我试图用镜头来剖析这些灵魂,最终却感觉变成了灵魂和灵魂的对话,沉重得透不过气,那种影像自然就产生了。所以,只有当记者深入到了被摄者的内心时,透过镜头所看到的细节自然就多了,也就知道怎样用镜头来表现了。影像由心而来。

中国记者:您认为新传播形势下,新闻摄影未来重点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其中,法制类题材会怎么样发展?记者要如何做?

居杨:在数字时代、全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新闻摄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新闻摄影从业者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图1 2月10日,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在荷兰揭晓。南非摄影师布伦特·斯特顿在乌克兰克里沃罗格拍摄的照片“从事性工作的瘾君子”,获得荷赛当代热点单幅一等奖。 (新华社/发)

上一篇:论中国复仇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