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探讨
2020/12/22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该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迈向成熟的历程,特别容易受社会、网络等不良风气所影响与侵蚀,如若在日常没有学习法制等方面的常识,则会在盲目跟风中触犯法律法规。因此,在高中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里,学校的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展开法制方面的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知法守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守法及法律实施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以促进人们在多层次的法律制度概念内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合理利用语文课堂,传授语文知识点,同时向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因而,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习性、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构建有效的法律知识体系,积极主动地挖掘课文中的法律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现状
(一) 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探其根源,造成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父母过度的关心与呵护,使孩子如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承受不起严酷环境的考验,一旦遇到问题或挫折,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通过不良的行为举止发泄负面的情绪;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强、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偏差,面对不好的社会现象,有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偏低,容易被不良风气感染。因而在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 教学流于表面形式
目前,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早已经习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对于整合法制教育几乎存在排斥的心理,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课堂中走走形式,对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都是流于表面形式,致使学生们对法律知识面模棱两可。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
三、 高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策略
(一) 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由此可见,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只有融合法律教育,才能在人们的生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严加管教,强化他们的法律认知,促进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对于林冲怒杀陆虞侯的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想在现代社会,林冲冲动的报仇方式会有怎样的后果,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明白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然后,学习有关“严重不良行为”的法律,让学生明白拦截殴打他人、索要他人财物是犯罪行为,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启发,使其明白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学会用法律捍卫自己,从而提高法制观念。
(二)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遵纪守法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提出质疑、质疑探究等能力,且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联系起来,让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遵纪守法。如,教学《窦娥冤》一课时,首先讲解封建社会的无赖与贪官相互勾结而草菅人命的情节,而性格善良刚强的窦娥,被残酷的现实推向深渊,在邪恶势力的压迫下,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然后,请学生思考“假如窦娥的冤屈发生在现代,那么她还会被判死刑吗?”通过这种对比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与讨论,让他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官场黑暗、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现实,间接致使窦娥无处申冤、最终落得个含冤而死的惨状,若是窦娥生在现代,则不会出现含冤的情况,因为现代的法律条文以保护人民为根本,人们有权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辩解是非曲直。
上一篇:电影《喊·山》的文化意象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