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动中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31

所谓“动中学”,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里的活动一方面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多做些动手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包括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动中学”教学策略?笔者主要是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从三个维度入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以备课为切入点,整合教材知识、有机预设“动中学”任务。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活化教材和激发问题意识。三、 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后,要留足课后拓展的内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亲密接触。

一、 在教学实施前,有机预设“动中学”任务

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施“动中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也就是在课前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预设相关内容。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方案为止。”

教师在进行“动中学”教学的设计时,首先,要有“动中学”的宏观视野,文章所谓的宏观视野,就是学生的“动”不但是狭义的课内学习的动,在课前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一句话,就是改变过去教学设计由教师一人编制的做法,改为师生一起做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必须设计出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动”起来的教学环节,且课堂各环节学习情景的预设必须具有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集中精力思考、探究,不明白、不罢休的特点。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对此问题可能出现的不同看法。

例如,在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行政区划》一课时的时候,在教学设计前,我首先征求学生的建议,我们该如何上这一课时?问题抛出后,我请学生分小组,每组提出自己的上课建议,在最后的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的合理建议融入教学设计之中,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在课内学习之前的“动”。

接下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时动起来呢?也是在教学设计前,我对班级学生的籍贯进行了全面摸排,掌握了班级内的学生除了多数来自浙江省内的之外,还有来自湖北、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区的学生。基于这一事实,在教学省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将本课时教学的环节设计为:一、 说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二、 说我国省级行政区有多少个;三、 说并画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轮廓图;四、 说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很显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进行到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的时候,我请来自不同省区的同学站起来说自己的籍贯;在这些学生说完之后,我再投影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请这些来自不同省区的同学找到自己省区;还安排了学生为其他同学讲述比如山东省简称鲁的来历,等等。

可以说,所有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中“动”起来而设计的。

二、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活化教材与问题激发

(一)活化教材

在“动中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更为重要。文章所说的活化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活化教材就是在教学中以现有教材为范本,但又不拘泥于它,能将既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又能围绕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为什么要活化教材?这并非哗众取宠,更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要让教材吻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的“动”。

以教学七年级《傍水而居》一课时为例,在学习此内容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调查瓜沥镇河流水质的状况的任务,把调查本镇区范围的水样状况作为课时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用小瓶收集到的各条河流的水样进行对比化验,有的同学为增强说服力,甚至拍出了实地照片供大家传看。通过交流,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本镇范围内河流污染严重的事实,从而既让学生自发地萌生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周围居住环境的责任感,又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际生活发生了碰撞,调动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有的学生成为学校“环境监督员”,有的在家阻止父母、邻居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有的更注意自身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其作用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同时,教材活了之后,就给学生的“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全封闭学校德育现状及其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