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法制观念的体现

2021/04/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在中学时期它就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学习,从《诗经》抒情写实的语言中品味到诗歌之美,也感悟其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所熟知的《诗经》内容绝大多数是关于描写爱情、歌功颂德类的诗歌,但《诗经》中所蕴含的原始法制思想却鲜为人知,极少被重视。《诗经》中体现出的法制思想,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千多年历史的社会背景下,是不被统治者所重视和采用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法制思想,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而直到现在,当下社会,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建设法制国家的重要性,特别是经历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后,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加重视法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对法律的修订和增订都能够看出国家政府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建设法制国家成为社会大趋势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借鉴优秀的传统思想,将其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形成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表面看来,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同当代社会并无多大联系,但《诗经》中的法制思想,置于依法治国的国家政策中,其蕴含的优秀法制思想是值得我们进行考究和借鉴的。

一、《诗经》中体现的宪法思想

宪法,是每一个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在一切法律中是最高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也成为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而早在新中国颁布宪法的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宪法雏形的篇章。在《诗经·小雅》中写到:“之屏之翰,百辟为宪”,这里的“宪”即是宪法之义,指古代的法章。这句话的大意是,“宪”作为国家的屏障和支柱,各国诸侯都以此当作自己言行的法度。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宪法的雏形,但纵观古代历史,依然是人治多于法治的时代,法律受重视的程度也远远比不上当今社会法律在一个国家中体现出的重要地位。

在2011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析中的一个案件——乌坎村民因土地问题向政府抗议,所体现出的法律意义是,村民自治与游行示威权应得到正确表达,群众应该增强自身的法制知识,学会合理合法地使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宪法作为一部国家大法,它的法律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被给予足够的尊严,它的存在才能充分保证人民的正当利益,才能为造福社会、建设法制国家所服务。古人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尊重法律的意识,而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学习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也是每个公民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平等思想是法律的基础

早在古希腊时期,伯利克里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阐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早期平等思想在法律中的体现。17、18世纪时,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都主张自由、平等的思想。无论是主张君主立宪制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亦或是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卢梭,他们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民间却一直有崇尚平等,反对统治者剥削的社会理想。《诗经·硕鼠》中就有这样的控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这三句皆是下层劳动人民通过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贪婪的硕鼠从而进行控诉的直观反映,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劳动人民和残酷剥削的统治者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古代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的美好期望,渴望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在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成为关键词之一。人人平等是法制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而法制国家的建设,则为保证公民的平等权利提供了法律基础。纵观古今中外,人人生而平等从来都是世界上每个公民的呼声,法律是保障人人平等的有力武器。而另一方面,在追求人人平等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法律实施有其前提。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我们在享有人人平等权利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尊重他人享有的个人权利,应遵守法律并履行好自己的法律义务。

上一篇:基于制度与沟通视角的企业员工偏差行为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