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一词的词汇构式化研究

2021/05/01

一、引言

对于“社会”一词,以往研究多是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视角展开。①参见吴建生《“社会”一词演变及在晚清的传播》,《实事求是》,2012年第3期,第55-57页;崔应令《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社会》,2015年第2期,第29-57页;徐新建《变动的“群”与转型的“学”——简论“社会”一词的中国演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1-16页;李明《“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6年第十七卷下,第206-227页。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探讨“社会”的构式化与产生动因。具体来说:首先,从共时层面探讨“社会”一词在当代汉语中的构式化,探究其在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性用法;其次,从历时层面梳理“社会”在古代汉语中由短语降格为词的词汇化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社会”一词发生构式化的动因。

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是近年来受到语言学界广泛关注的语法理论,国内很多学者采用这一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具体的汉语事实展开分析研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美国语言学家Goldberg将构式看做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1]。Goldberg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规约化的“形式—意义”对都是构式,即语素、词、习语(全固定的、半固定的)、抽象的句型等均属构式的范畴。以上构式可分成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语素、词和全固定的习语被称为实体构式,半固定的习语、句型等被称为图式构式。以此为据考察“社会”,可作以下分类:“社会”一词为实体构式,其构成成分是显性的;当代汉语中新产生的“AD+社会”(AD为adverb of degree的省写,为程度副词)和“社会+NN”(NN为nominatum nouns的省写,为指人词语)这两个框式结构为图式构式,其构成成分一部分是显性的,一部分为隐性的。依据构式语法理论,任何一个构式都有其构式化的过程,所谓构式化指的是“在语言符号或语言网络中,构式所发生的演变,即新形式—意义对的符号所发生的演变”[2]。即在一个构式演化的过程中,其形式和意义都会发生相应地变化,且随着演化的深入,新形式—新意义会不断涌现。构式化涵盖了以往词汇化、语法化、语用化等诸多内容,是一个具有包容性、整合性的概念。

二、“社会”的构式化

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是在动态的话语使用中浮现产生的。通过检索百度网、搜狐网、凤凰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我们发现,“社会”一词在当代汉语中发生了构式化,在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有了一些创新性的用法。

(一)功能扩展

“社会”作为一个名词,其规约化的用法是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而在当代语用中,它还能够作定语和谓语。“一个构式取得独立的意义后,会与现有词汇成分融合,出现部分或全部的图式构式。”[3]在实体构式“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框式结构,即“AD+社会”构式和“社会+NN”构式,这两个构式由固定部分和嵌入部分构成,都是“新形式—新意义”的配对,具有图式性、能产性和组构性等特点。

1.常与副词组合,形成“AD+社会”构式。嵌入的主要是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指示代词“这么、那么”也可嵌入,但数量较少,它们与“社会”构成的是状中结构的短语,如“很社会、特别社会、超级社会、极其社会、非常社会、挺社会、太社会、好(hǎo)社会、十分社会、比较社会、这么社会、有些社会、有点儿社会”等等。另外,“社会”后还可加补语成分,一般是表示高量级的词语,但总体数量不多,如“社会得很、社会得不行、社会极了”等,这些中补结构的短语用来说明“社会”的程度之高。例如:

(1)大学里这3种行为太“社会”,容易让人反感,希望同学们尽快改正(新闻标题《搜狐网》2019-01-12)

(2)安岳这条商业街有点儿社会?凌晨了还在开演唱会!(《资阳大众网》2018-06-02)

(3)又到一年毕业季,招聘套路都这么社会吗?(《搜狐网》2018-05-10)

(4)延禧攻略得到一致好评,女主人设很带感,社会得不行!(《新浪网》2018-07-21)

上一篇:观照与交融论语言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路向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