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相融六方和谐兼谈用拍打身筒法制作方壶的

2021/06/22

2009年,我在学习借鉴传统经典造型的基础上,用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制作技法设计创作了“六方掇韵壶”(见图1)。“六方掇韵壶”是在借鉴古代传统经典之作“掇球”、“掇只”的造型基础上创作的。“掇球”、“掇只”的造型是以壶的钮、盖、身三圆套叠的手法制作而成,造型圆润可亲,端庄大度。众所周知,圆在诸造型中是最简练的一种,所以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紫砂壶的造型中也应用得最为广泛。

清代康熙至雍正年间的潘缄微,工制茗壶,尤以制“掇子”著称于世。至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的邵大亨(1796~1850),宜兴上岸里(今上袁村)人,为后世所公认的制壶大家。他所制作的“掇球壶”,被后世称为“大亨掇球”,其艺术成就倾倒了一代又一代人。清代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称:“其掇球颈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晌者之讥,识着谓后来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然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出。气眼外小而内钜,如喇叭形,均无窒塞不通之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认为:“大亨壶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并说他仿制大亨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掇球壶”。

“六方掇球壶”为清咸丰、同治年间人铭远所制,他以圆形“掇球”为蓝本,把壶的身、盖嘴、把改成六方形,化圆为方,使壶的造型产生了圆中寓方、棱角分明之美。

我在综合以上两种掇球造型的基础上,设计创作了“六方掇韵壶”(见图1)。归纳该壶的设计、制作过程,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在设计上符合天圆地方、阴阳变化的古代哲理。壶身上部为圆形,自壶肩处产生了变化,转化为六方形,这种转化是在柔和、渐变的状态下产生的,没有牵强、突兀的感觉。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天地间包含了天下万物,阴阳变化。同时,古人称东南西北上下为“六方”,因此“六方”也可包含天下万物,六方和谐则万物生机勃勃。因此,“六方掇韵壶”的设计理念富有古代哲理。中国古代书法以方笔体现力,以圆笔体现韵,故称为“六方掇韵壶”。

图1 六方掇韵

二、在形制上保留了“掇球壶”圆、稳定、匀、正的特点。壶体下部的六方,是在同心圆的基础上采用拍打、分割、重接的制作手法,变化为六方造型,原壶中心稳固的特点被保留下来。“六方掇韵壶”在制作圆壶的基础上加入了制作方壶的理念,在原本浑圆的壶身下部拍打出六条棱线,分割出六个相等的面。凸现出六器线面挺括、干净利落、沦落分明的特色,在安装壶嘴时,有意摒弃了传统造型“三山齐”的要求,将壶嘴高扬,产生一种灵动感,并呈现出蓄势待发之态,增添了线条在造型中的变化。壶把的设计与壶嘴相协调。壶的上部保持了原“掇球”、“掇只”壶的特点,壶盖高高隆起的穹顶有如古代圆顶建筑恢弘的气势,配以浑圆如球的壶钮,使壶的上部呈现浑圆敦厚的风致,并与下部六方块面和谐映衬。它兼有方、圆器各自的优点,达到和谐统一。

三、在技法上采用拍打成型法制作方器。传统的方器成型技法一般都采用镶接成型法。如果按传统的技法,“六方掇韵壶”的制作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用镶接法制作下部的六方身筒。第二步,用拍打身筒法制作上部的圆身筒,然后两部分用脂泥相接。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既然制作筋纹器可以先拍打成圆身筒,再分出筋纹。制作方器为什么不能先拍打成圆身筒再分出方的块面?于是把壶身下部分出精准的六等分,划出界线,然后按线用拍子拍打,将线面的交界处拍打得清晰柔和,面部丰满挺括,壶肩的方圆交接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然后把原先的圆形底片割除,换成六方形底片,并装上假底,用脂泥粘接后重新拍打,用专用工具清线,使交接处寓方于圆、化刚为柔。相比较而言,这种拍打成型制作方器的技法比镶接成型法既省时又省力,壶体方圆相接的整体感更强。并从自己的实践中来理解到“快”必须经历一个熟练的过程,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每一道工序的诀窍,掌握了才能快,而“好”也是通过熟练的技巧才能达到的效果。

用拍打身筒法制作方器,适用于方圆兼容的造型,这是由于其器型的特殊性而决定的,制作时要把方壶、圆壶各自的优点凸现出来,六方块面的组合必须计算准确,保证线型流畅,壶肩方圆处的过渡自然,方的面和圆的面必须上下贯通,毫无呆滞,这样才能产生视觉上的和谐之美,圆中有方的变化之美。

上一篇:由荷赛金奖审讯室谈法制新闻摄影对话法制日报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