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贯通

2021/06/29

新课程标准对思政课程的定义是建构学科和实践逻辑,并将理论与生活合为一体的活动学科。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思政课程进行开展,要求教师对现有素材及方法加以运用,打造生活化课堂,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进行融合贯通,这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围绕生活教学展开研究,自然很有必要。

一、社会大课堂的概念界定

社会大课堂强调的是将课堂置于现实社会,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将课堂知识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拥有体验的平台,真正做到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确保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有激发作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证。现阶段,在思政课堂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以下问题需要尤为注意:

其一,思政小课堂相对枯燥、乏味。多数教师仍选择对知识进行单向讲授,学生所处地位较为被动,这样做既不能保证学习效率,也无法使学生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念,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其二,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对成绩提升的作用。抵触心理始终存在,仅对教师所传授知识进行机械接受,并未对思政课程产生兴趣,长此以往,教学质效自然会受到影响。

其三,实际进度与目标仍有较大距离。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理念未得到转变,还与学校重视程度存在直接关系,若学校、教师未对此项工作引起重视,思政教学未能取得成绩,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其四,高中生关注和了解社会的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没有步入社会,缺少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另一个是学校引导有限,使大部分学生将提升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未对实践活动引起重视。

三、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策略

(一)树立生活教学理念

一方面,高中阶段所开展思政教学应达到依托生活和认识生活的目的,认清教育和生活的关系。由于生活化教学被引入高中课堂的时间较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存在对其认识稍显片面的情况,教学活动自然难以取得理想成果。由此可见,加大对生活教学的研究力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思政教学有重要意义。对教师而言,关键是以理论指导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根据思政学科表现出的特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切记不可出现简单套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对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同样要引起重视。教学目标主要是指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取的知识及能力,若无特殊情况,教学目标即为教学方向。在将思政课堂融入社会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其一,将知识、能力与情感融为一体,在设置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制定工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二,确保理性和现实充分结合,对思政课程而言,教学目标应表现出先进性、现实性和前瞻性,只有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对目标加以确定,才能使理论结合现实的设想成为现实。

(二)优化思政教师素质

首先,教师的使命是组织并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理念对课堂面貌起决定作用。对思政教师而言,自身所担负的使命,不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还有课堂与社会的融合,利用实例达成传授知识的目标,赋予课堂更加突出的现实感。一方面,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高中开设思政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认可与尊重,使因材施教目标拥有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建构平等且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改对教师的定义是“引路人”和“培养者”,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师生间拥有良好关系,可使教学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并促使其朝着科学方向前进。

其次,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当下,大部分课堂均已配备用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设施,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利用互联网、幻灯片等现代技术开展思政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出现收入分配的生活场景制作成课前播放的幻灯片。在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视野得到开阔,其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课堂时效性自然可得到显著提升。

上一篇: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评析及教学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