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会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张名片
2021/04/15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领域,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守则。诚信素质体现着人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彰显着人的人格品质、价值取向。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像车子没了车轴,根本就没法在社会上行走。
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在其著作《郁离子》中讲过一篇“贾人重财”的故事:济阴地方有个商人,在渡河时翻了船,他攀着漂浮的枯木大声求救。一位渔民驾船来救他,商人向他许诺说:“我是济阴地方的富豪,如果你能救我,我将给你一百金。”
渔民把他救了上来,还把他送上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金。渔民说:“你许诺说给我一百金,却只给了我十金,这种行为不对吧?”商人勃然大怒说:“你只是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突然得到十金,难道还不满足吗?”渔民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商人乘船通过吕梁时,船撞上大石,商人再次翻落水里。那位渔民恰好在场却不去相救。有人问他:“你为何不去救他?”渔民回答:“这个人就是许诺给酬金,却失信耍赖的人。”商人于是被淹死了。
在这篇寓意故事中,济阴商人因为失信誉而失了性命,由此可见诚信在社会上有多重要!
唐代名相张九龄说:“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中华传统文化将诚信当作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第一要义。《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讲诚信、重承诺,一言九鼎、有诺必践,是华人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人有诚信,才能赢得信任;人有信誉,才能获得口碑。诚信是人具有社会属性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人际交往、商品贸易,还是企业经营、外交谈判,一个人的诚信素养和良好信誉,就是一个人最具含金量的名片。
泱泱中华文明五千年,诚信的传统美德一以贯之,如曾母的“杀猪守信”、商鞅的“立木为信”、季布的“一诺千金”等,都形象诠释了诚信的人格魅力,以及诚信带来的道德力量,为后人留下了世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在这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诚信故事中,影响力最为广远,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关公白马坡践诺斩颜良的故事了。
关公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以共死,从此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公为了保护刘备家眷,土山约三事进了曹营。面对曹操的笼络厚待,关公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地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官渡之战中,袁绍遣大将颜良攻曹操,围白马,连斩曹将宋宪、魏续,并败徐晃。曹军大震,关公主动请缨,策马刺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履行了当初对曹操的承诺。
曹操表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当关公得悉刘备下落后,毅然封金挂印,拜书辞曹。
关公忠义无双、重信守诺、义重如山的精神品格,是关公人格魅力中最明亮的闪光点。《左氏春秋》云:“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关公因此被中华文化推崇为诚信的模范、信义的楷模,成为与文圣人孔子比肩而立,尊为中华文武二圣之一的“中华武圣人”。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也是一个社会共同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诚信也是其中一项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淮南子》云:“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人行天地间,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一个人讲诚信、重承诺,就能通达天下,无往不利;若是不讲诚信,背信弃义,只会众叛亲离,自取灭亡。
弘扬关公文化,推进诚信文明建设,强化社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奉献意识,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方式指导自己、鞭策自己,以知行合一的工作原则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家业兴旺,事业通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
上一篇:邵玉春:守护社会安全,公安是群众身前的牢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