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筑牢“法治护栏” 护航绿水青山
2021/06/25蓝天白云,起伏的林海;风景是聪明而优雅的。在贵阳,抬头永远是蓝天,远看满眼都是绿色,低头碧水环绕,处处散发着活力。
生态是贵阳最亮的名片之一。 “十三五”期间,贵阳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8.9%,居全国重点城市第10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16平方米,建设“千园之城”。国控、省控河段水质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十八大以来中共十九大、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连续9年部署把保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工作。我们将集中精力,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通过立法引导、监督协助、重大事项决策、代表检查等,用法律手段保护绿水青山,全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这是在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彰显人大的责任担当。
贵阳环林带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生态文明约束
目前,清镇市红凤湖镇芦地绍村的普通百姓每天都背着竹筐,成群结队走进中国茶博会,采摘夏茶,保持生长的茶树。 .
郁郁葱葱的茶树整齐地排列在红枫湖边,绿茶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远处的红枫湖相映生辉,描绘了生态产业的“好运”湖周围。
2021年6月18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贵州生态日”专项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县级以上各级干部到鲁底邵村实地体验,亲身体验贵阳市二环林带带来的生态红利。
中国茶博园依托宜人的生态环境,以“茶旅游一体化”为建设目标,规划面积1000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茶树种植任务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拥有白茶、绿茶3条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线。后期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的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小镇和科技示范园区。
《鲁地绍村茶博园属于贵阳市二环林带区域。早在2002年,贵阳市就出台了《贵阳市环林带建设保护办法》,建立贵阳周边林带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护。”贵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向春介绍,目前贵阳市森林面积83.4万亩,森林蓄积量290万立方米,占全市周边林带面积的11.5%。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是贵阳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力举措。
2012年贵阳市人大常委会重新制定了《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组织召开了11次立法工作会议,经过4次审议,总结成功经验,直面问题;调查、研究、研讨、修改、补充,精心制作每一个环节;征求意见,收集舆论,每一次反复论证、总结、审议。 2013年4月4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336名市人大代表一致通过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条例》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本部具有“贵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既有倡导法规,也有惩戒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渗透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
《条例》第23条在对“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说“不”的同时,还明确了具体处罚措施,强化了制度刚性。 ,为切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 《条例》第三十八条总结了贵阳市环保审判的经验,并根据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的相关建议,规定环保司法“禁止“令”制,避免诉讼过程中持续损害; 《条例》35条明确提出了“生态审计”制度,规定每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和社会评价为主要依据,与考核对象类型和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客观、公正地反映考核对象的绩效,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条例生效,有序有效实施。4月27日2013年,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有效实施《条例》的决定; 5月17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明确监督形式,构建市县两级人大相结合、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人大监督与“一政两院”、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共同努力为贵州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先行试点,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樱花盛开的红枫湖。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石兆昌摄
依法开展监督,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多年来,贵阳市人大通过多种监督方式,贯彻落实贵阳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区(贵州)实施方案》、《贵阳市南明河保护管理办法》、《贵阳市环形林带建设与保护办法》开展执法检查检查“一河百山千园”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磷石膏污染防治、磷石膏综合利用,为迈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上一篇: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青年论坛 探讨“智慧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