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岗位实习问题探析 ——基于德国职业教

2020/08/10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环节,而学生的岗位实习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得专业操作经验最为宝贵的途径。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岗位实习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将毕业前近半学期本属岗位实习的时间,变成了找工作时间,致使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缩水,也助长了该环节一系列教学资料的作假之风。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也必将严重妨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从相关问题入手,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为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提供参考。

一、岗位实习及其存在问题

(一)岗位实习[1]

浏览众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方案)发现,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不仅相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参差不齐,而且对于有些内容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仅毕业实习就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称谓(概缘于培养层次不同之故)。尽管称谓不同(其含义也有些许异样),但是依据培养目标,毕业实习要达到的目的却无大的差别。因此,为了保持教学要求上的一致性,也为了便于操作方面的规范,需要对岗位实习进行准确定义。

岗位实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生产或服务现场,将学生分配至具体岗位并由岗位当值人员按事前计划对学生实施教练的实习活动;另一种情况,在生产或服务现场,根据岗位职责及相关操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将学生分配至具体岗位并独立从事生产或服务的顶岗实习活动,这种活动经常被称为顶岗实习。

岗位实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并借助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二)岗位实习存在的问题

由于岗位实习受校外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以致于多数高校的岗位实习形同虚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没有得到实际锻炼。首先,不重视岗位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2]。在就业压力等多因素作用下,毕业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找工作方面,实习变得可有可无。其次,编造抄袭毕业(岗位)实习报告现象十分普遍[3]。由于实习岗位难找,那些找不到或岗位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其实习报告也只有编造或抄袭了。再次,绝大部分学生没能实现“动手”操作的目标。在集中实习方式下,实习过程往往是听一听介绍、看一看现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在分散方式下,即便找到岗位者,不管专业对口与否,实际操作均以招聘单位的工作安排为转移,而非按照学校岗位实习计划来实施。最后,实习单位专业人员指导实习效果较差,甚至无人指导[4]。

⒉学校缺少必要的控制与监督。在将近一学期的岗位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是通过“实习申请表”“实习单位回执”“实习单位反馈意见表”和“实习报告”等静态的纸质资料来要求和约束学生。据调查,多数学校将实习指导与监督任务,落实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身上。这种做法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分散实习形式下,一个教师既有日常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分布于东南西北的许多学生,对实习的指导与监督根本无法实现。据调查,网上公然买卖“实习证明”,大学生花30~50元即可买到。

⒊绝大多数实习基地作用不大[1]。调查表明,多数情况下,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只表示二者有合作的意向,协作关系很“不稳固”[5],有些则只是为了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岗位实习涉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企业往往有自身的现实利益考虑,简单的一纸协议是无法解决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因此,现实中多数高校,其所谓的实习基地其中有不少仅为“画饼”而已。

4.企业等经济组织缺乏主动性。随机调查表明,除补充缺员因素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抑或是政府机关等非企业组织,均对接受大学生实习缺乏主动性,甚至持排斥态度。因为在既有的法制环境中,企业等经济组织接受大学生实习任务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且增加组织运行成本,甚至还徒增运营与管理风险。目前,我国尚无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教授曾有相关提案,建议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来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6]。

上一篇:聚焦动人瞬间 讲好政法故事 ——以《信阳日报
下一篇:没有了

Top